(我暗爽的原因嘛,源自於之前的經驗,看這裡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7/sh-magnepane-mg17.html )
這喇叭有多大?就像張門板那麼大!
很妙的是,還真的有門把!而且還有二個!
主人家還是覺得不方便搬動,又在下面加上滑輪腳。
(注意左握把旁那條高音絲帶)
縱使是Nola GRV(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1/nola-grand-reference-v.html )這種龐大的四件式喇叭也不及
振膜面積這麼大,低頻一定相當驚人囉?
沒錯,直抵20Hz以下!
但這種雙面反相發聲喇叭受空間影響很大,離背牆的距離尤其有重大影響,
來看看我到的時候正在實驗的位置,就在器材櫃兩旁,離背牆約40cm,
如何?天差地遠吧?
前者低頻直抵20Hz以下,後者60Hz以下就大衰減!幾乎沒了...還出現200Hz處的大凹!
峰值也大變化,前者90, 120Hz最高,後者70, 90Hz最高。
雖然說在原本的位置上,低頻可達20Hz以下,但主人家卻還是覺得低頻不太對啊...
為此呢,原本用一對Boulder 850 mono分別推左右聲道,
還覺得不夠,又加上一對Murano P-500S mono(抱歉,照片沒拍到...),共四部後級,夠猛吧?
不夠不夠...還更狠,還要搞成如上回JBL4350(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11/fuujbl4350_04.html )那般,低音路用電子分音,以免被動式分頻電路消耗功率浪費擴大機的能力,加隻Accuphase F-20分頻!
中間那隻就是囉~這隻可做二聲道分頻,不過分頻點不可設定,而是必須由Accuphase提供插卡。
MG20原廠的分音器的中高頻拆出來,由Boulder推,低頻由Murano推。
既然分頻可調,那天我照慣例,先測中高音,
(當時喇叭靠牆)來看看中高音的整體振幅頻率響應
大約100Hz陡降。
加上低音後再測,先測左聲道,我人跑到右喇叭前以免影響,
嘿...怎麼右聲道也有聲音?而且只有低音部?怪怪...
唯一可能是F-20不對勁...
Accuphase?沒說錯吧?怎麼會?
抓下來,看了看,哈!原來有個subwoofer mode!難怪...這樣也聽了很久了,冤枉啊...
關掉就正常了,來看看右聲道,有無低音比較
100Hz以下就補起來了,而且還偏高,
音量似乎還得調低?
(這段過程喇叭都擺在這櫃子左右)
且慢!先看看分頻點與相位是否有問題,比較5ms以內的振幅頻率響應(紅:無低音,藍:有低音)
喔哦~直接音在400~500沒接起來...相位不對啦,該調整,不過F-20只有正反二種設定,不能微調...
這時主人家當機立斷,砍了!不搞電子分音,太難搞了。撤掉Murano,分頻器接回原廠,再比較一次,
這不就接起來了~
以我跑了八十家的經驗,加超高音、超低音,搞電子分音,或是DIY分頻電路,若是沒有測量輔助,要真的抓到問題,實在不太容易啊...到目前為止,印象中,應該只有Brachy與b508591sam有搞對...二人都有測量輔助。
再來就是花些時間調出組DRC參數,上線測試,( 關於DRC,看這裡 http://web.me.com/miao.foundry/DRC/ )
一開始我還是先確認左右聲道的pre echo狀況,以及低頻截止點是否會導致系統失控,唱鬼太鼓的Yumi聽聽那35Hz的低頻
主人家就下個評語:"這不是換器材做得到的!"
於是當場決定將喇叭移回原本位置,再測一次impulse response,當場裝DRC。
這就是最後的位置,
左聲道貼在鋼柱前...這...不是不太衛生嗎...
呃...體貼老婆的好男人總是得犧牲點...
最後這測量時,主人家那可愛的女兒來纏爸爸,
看二人的互動就能看出感情多好,教養的方式有多好,想必很寵這女兒卻又不溺愛哪...
我下午四點到,這時已經是八點了,夫人簡單的煮了道乾拌pasta給我,我邊調DRC參數邊吃,說真的,第一口就覺得真好吃啊~我五分鐘就清空了!
看來很簡單啊?但我自認為煮不出來這樣的pasta...難怪主人家要犧牲左喇叭的位置...
這裡順便提一下,就在喇叭後面這走道木板下,鋪了約6/8"厚的發泡板。
來看看最後的測量結果,振幅頻率響應1ms內,
極高頻延伸極佳,只約略掉3dB左右,要知道,這可是一長條絲帶振膜啊~竟然能發出這麼高的頻率。
對照組是同廠的MG1.7(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7/sh-magnepane-mg17.html ),
紅:MG20,藍:MG1.7
MG1.7在16KHz起陡降,且相位大扭轉,或許是整條絲帶在這頻段分開來振啦...
MG20毫無此問題,相位依舊平緩,數倍價格有其道理!
之前比較過一些喇叭的impulse response,來看看這對MG20(紅,藍)與Quad ESL63 pro(綠)、Soundlab A1PX(桃紅)比較
MG20該算是最好,當然這與極高頻有關,
不過三者都算是近距離聆聽,且toe in角都不大,來看看振幅頻率響應1ms以內
MG20最平直,可見得其高頻的水平擴散角相當大,
換句話說,不挑聆聽位置,隨便坐也不致於高音不足。
再來看看振幅頻率響應低頻段,
50~60Hz,左聲道大凸,右聲道大凹,
這頻段很重要,正是鼓的頻段,佔音樂的比重相當高。
試想若是有個鼓在正中敲,那左聲道聽來太強,右聲道聽來太弱,那會如何?
人耳判斷聲音定位的其中之一因素是左右耳音量差,這般的響應聽來想必會挺詭異...
若看整體,
低頻段呈現很明顯的大凸大凹,左右聲道都類似,這便是典型的雙面反向發聲屏風喇叭的振幅頻率響應,
其原因便在於喇叭背面的間接音遠比一般有箱身的喇叭強太多,該間接音與直接音交疊後便出現這種結果。
那聽感會是如何?
以左聲道來說,50Hz以下大凹,低音聽來不沈,樂器的形體感與舞台音場深度也不明顯。
100Hz左右大凸,這便是轟轟然,讓人很受不了,但鼓聲主要的50~60Hz又不是很強。
130Hz~300Hz大凹,較低音的樂器該會顯得相當瘦弱。
這便是一般所說的,這類型的喇叭沒低音...
再來看看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
第一群間接音,想必是左側牆,第二群可能是投影幕,第三群可能是對側牆。那,地板勒?怎麼沒看見?
這個嘛...我猜是因為,這高音是條長絲帶,線音源,發出來的波並非如半球高音般是球面波;
因此不會造成三角形的行程差...
來看看間接音的細部
看來是一群群的,而非簡單的一根凸起。
再看中頻段
還不差,就是那二群間接音比較強,這當然與喇叭/聆聽位置有關,
這空間不小,喇叭與聆聽位置又近,幾乎是1/3, 1/3囉。
主人家說他就喜歡擺這樣,像是大耳機,聽來非常有臨場感,
沒錯!間接音低,就是很有臨場感,栩栩如生。
再來看高、中頻段瀑布圖,第一波都相當漂亮,
左聲道那超強的間接音想必是側牆。
10ms左右那群在上面的impulse response也很明顯,可能是背牆。
(盤上那張是Dave Brubeck名作,TimeOut)
低頻就就如一般不太好...
這次也是用Mac mini當DRC機( 看這裡 http://web.me.com/miao.foundry/service/play-by-Mac/)
(乾燥箱裡是LP)
這螢幕是臨時拿來設定用的,實際上是用iPad遙控。
來看看校正前後左聲道的振幅頻率響應比較
低頻第一波也拉的相當漂亮。
DAC呢?
就用Audiolab 8200CD,
上面那隻黑色的就是。以主人家劍及履及的個性,想必過陣子就會升級了...
原本用的是大箱子PC+RME sound card,嫌麻煩,全出清了。
主人家有隻隔離變壓器閒置,完全搞不清楚哪裡來的,有這種好東西,當然要用囉~
請他裝到前級與DAC前,果然效果不錯(關於隔離變壓器, 請看這裡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search/label/隔離變壓器 )
音樂呢?主人家聽Jazz比較多,我一提這二張,
主人家立刻就說他有。當然還有這張的LP
談了一堆,還沒提我對這套系統聲音的感想,
一句話,輕鬆自然(這絕對是最高等級的形容詞),
這空間很大,主人家也不偏好大音量聽,單是一曲saxphone獨奏,就能展現出舞台,
這等實力,沒有MG20那麼大的振膜大概很難達成...
後來想到,許多Magnepan的使用者提到強化支架能大幅改善聲音,
以這裡的擺法,前面就有現成的支架啊!加個橡膠與夾具就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