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Naim Ovator

這動畫做的相當完整,
重點在
底座的懸浮設計與中高音單體的獨立懸浮室

Dither的效果

這陣子玩DRC,花了些時間整理,以方便對照比較,
今天試聽dither有無的差異。

在DRC處理過程中,主要的處理是原始訊號經過filter做convolution,
為了避免overflow或underflow,訊號由CD的16 bits integer轉成32 bits floating point。
Convolution後,必須再normalized,而後轉回16 bits integer,以輸出給DAC。

最後這個32 bits floating point 轉成 16 bits integer便會損失解析度,
32 bits floating point用24 bits儲存有效數字,8 bits儲存指數。
24轉16便是損失的部份。

若是直接取24 bits的最高16 bits,則會造成quantization error,
為解決這問題,必須再加上dither,以柔化此問題。
我所用的sox(http://sox.sourceforge.net/)這個open source便有內建dither,可選擇用或不用,

最近一段時間試聽DRC處理的效果,老覺得有些吵雜...類似電源不穩之類的吵雜感,
換個說法是,聲音不乾淨,有毛邊,微微刺耳,音像不浮凸、立體...

加上dither,嘿~差真多,那種刺耳感就大幅降低囉~
聽起帝國銅管五重奏的Braggin' in Brass,真是爽快啊~

銅管夠亮,卻又無刺耳感,伴奏的Bass與鼓又有彈性又沈~
這張的最後一首最難,一堆銅管此起彼落,不時又來個銅管與鼓齊奏,挺刺激~

那,DRC處理後,夠透明嗎?夠乾淨嗎?
與完全不處理比起來,當然是聽的出來差異,
或許得用上Ayre那招(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8/apodizing-slow-roll-off-filter.html)才能做到幾乎聽不出來囉~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Microphone ECM8000振幅頻率響應


最近用在測試的microphone ECM8000,價格不高,NT$二千多而已~
沒附頻率響應圖,這張是網路上別人測試他手上的,所得的結果

中低頻相當好,高頻偏高了...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Ripnas


傳統Hi Fi音響開始往PC與網路靠的這時候,
PC與網路也有人開始往Hi Fi音響靠,
機器(http://www.ripnas.com/statement.html),看起來沒半點PC周邊產品的味道吧?
兩旁那一長排散熱片,該是純裝飾~
裡面並沒有擴大機,不會熱到那程度啦~
單就這裝飾手法來看,還真的很Hi Fi勒~

我就常說,
那些設計機箱的,除了該認真研究Apple的產品外,
也該沒事就翻翻Hi Fi音響網站與刊物,
不過就是個方盒子,要搞出各式各樣的花招出來,大概沒有哪個領域比音響更會搞囉~

好吧,那,這個盒子是做啥用的?
其實就是個network music server,外帶塞CD進去,會匯入硬碟中,
這東西,拿來擺在Hi Fi音響店賣給那些有錢的老人家,夠體面吧?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音響展調音

上回音響展時,
去勝旗的房間聽Avantgarde的Duo,
剛開始聽Jazz歌曲,相當不錯,
音場開闊,音像浮凸,
換成交響樂,就顯得有些吵雜...
趁空拍掌,果然殘響很長...工作人員說比去年在圓山好很多,
這麼說,他們也知道有問題,那怎麼不嘗試著解決?
殘響這點,該很好處理吧...

雖然說勝旗的工作人員很認真,也很周到,
總覺得聲音這點該先搞定...

轉去雅士聽Zingali,撥的是蔡琴的演唱會,
但歌聲很小,與伴奏的鋼琴不成比例...實在很怪...
而且蔡琴一唱低音,就突然音量增大...
一定是有嚴重的中頻下段問題...
怎麼,他們完全聽不出來嗎?

在垣慶那裡聽GamuT與PS audio的組合,
我說那裡該是整個展場聲音最好的,
工作人員說因為他們的系統動態很好...
重點該不是動態吧?而是訊源的清晰透明...

到底,這些音響的從業人員是否知道啥是真正的好聲音?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偵探物語配樂--王雁盟


偶然在廣播中聽見,
台灣少見,相當令人訝異的多種風格組合,
值得一聽~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DRC校正--台南家中impulse response




這是喇叭靠牆擺的impulse response,橫軸標示為距離,也就是聲波行進的距離,以便於推算反射點。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DRC校正--台南家中振幅頻率響應



這是台南家中的震幅頻率響應曲線,1/3 octave smooth。
空間W3.2m x L4.3m x H2.8m完整長方形,喇叭擺在長邊一側;
左側是玻璃門書櫃,近喇叭處加上薄毯;右側是整面玻璃窗,分成三段各開一半,玻璃窗上加上薄毯吸音;地板鋪上薄毯;天花板大半是DIY Zone的保麗龍二次餘數擴散板。
聆聽位置靠牆約30cm。
系統是喇叭ATC SCM-7,擴大機DIY Zone仿Pass New Citation 2,CD Sony XA3ES或PC+AK4380 DAC,二者所得結果難分差異。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TAD CR-1


上回在展場聽了沒幾分鐘,小提琴相當厚實,
價格...真是可怕...150萬...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蔡琴的新作

前兩天湊巧聽到馬世芳和蔡琴談她的新作,
原來是為了三位老友的過世才以老歌為主...

U-audio上這篇寫的相當好

問蔡琴:「錄完音,第一時間在錄音室Console試聽,您覺得聽起來和您唱的一樣嗎?」
蔡琴說:「完全不一樣,而且沒有一次覺得一樣,但錄音的結果確實很好聽。」

演唱者本人聽錄音當然不會覺得和自己的聲音相同(傳遞路徑不同),
比較有意思的是後面那句,沒有一次覺得一樣...

再回來談文中的場合,以Hi-Fi音響刊物為對象的發表會,
或許是無間道效應吧...
這不也正是上回談的音樂 vs 音響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Apodizing & slow roll-off filter

Ayre有這麼一篇簡略的技術說明,關於他家的CD唱盤上使用的digital filter,
運用Apodiziing filter以消除linear phase filter所造成的pre-ringing,
再加上他們原有的slow roll-off,能做到impulse response相當理想的狀況。

這部份是以FPGA製作,以32bits floating point運算,one pass。

DRC也用上了Apodiziing filter,但顯然並未用上slow roll-off...
看來值得仔細探究該如何做...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十年一代

音響論壇250期,談Pass Lab XP-10前級,有句話很有意思,

Nelson Pass認為,一個線路的有效執行應該要能維持十年以上,
而這十年之間的任務就是對這個線路的產品進行小幅度的改善。

這句話的意思或許是說,若是十年內能弄出一個線路設計能完全擊敗這線路,
那這個線路設計也沒有推出的必要。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那立體感是失真?

音響論壇250期,談Pass Lab XP-10前級;

XP-10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展現超卓的幾種特色,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頻的立體感。
...
那就是許多優質真空管機前級會產生的立體感。

這倒是非常有意思,用過管機的人應該都知道那立體感是什麼意思,
一直在想那是否是因為過多的諧波失真所造成的假象?
然而在一部被評為

幾乎能把各種細節不費吹灰之力拋出來

的晶體前級聽到那立體感,或許那並非假象,而是真實...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Real time相位線性?

音響論壇250期中,談Progressive Audio,
提到他們設計的目標是

real time全頻段相位線性

real time這點不知是?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聲弧內藏環繞喇叭

音響論壇250期介紹內湖的傳真行,
有個設計還不錯,

牆角弄了弧形,以削減駐波,
其中還藏了環繞喇叭,表面用網布罩起。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越搞越多聲道的home theater

5.1聲道,其實根本沒多少人裝
6.1、7.1數量或許也與5.1差不多,
要用5.1,乾脆直接加到7.1算了~

現在竟然又多加了前方上面二隻...
就成了9.1囉~
對音響迷而言,這不是啥問題,音效好才重要,
對追求美的室內設計師而言,這...真是頭痛啊...

Dolby Pro-Logic II z...好長的名字啊...
真是無聊...難怪連5.1都沒多少人用...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音樂 vs 音響

音響論壇250期中,有段歌手蕭賀碩的話

希望大家購買正版CD的原因是,這樣才聽得出我們錄音與製作有多用心、多認真。
如果感受不到,那大家就有升級耳機或音響的敗家理由啦。

聽過好音響帶來的感動的人,應該都會同意這句話。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晚安曲

有首歌,可能是全台灣播放率最高的,
費玉清唱的晚安,
許多店家關門前都會播放這首,費玉清單靠這首大概還可以讓世人記得三十年。

老是聽這首,多少會有點煩吧?
沒別的?好像真的沒有...
就像過年,老是那幾首,聽了非常痛苦...

音樂圈的人,若是想成名,
何不利用這個空間?
自己錄一首,自己壓一批CD,四處分送店家,花不了多少錢,
有實力,自然會處處可聞,名聲隨之而來。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耳朵的EQ?

我差不多每三、四年搬一次家,
每次搬家後,總覺得音響需要一段時間後聲音才會比較對勁,
一直在想,這到底是啥道理...

難道空間需要熟悉音響?
還是音響需要熟悉空間?
或者,根本就是耳朵需要熟悉空間?
熟悉空間的駐波與高音殘響形式後,大腦會加上EQ,就覺得聲音比較好聽了...
這些年我的住處都不大,擺音響的空間頂多是七、八坪,50~80Hz駐波總是躲不了,
牆面也沒處理,殘響至少0.4秒。(2012/5/22修正數字)

或許這也是為何我們去別人家聽音響時,一開始就會覺得聲音就是不開闊,
畢竟大多數人的空間也都不大,駐波嚴重。

音響論壇也說去別人家聽器材,實在沒個譜,很多因素無法掌握,
對器材真正的實力不能十拿九穩,
我想這是同樣的原因。

無論怎樣的空間,總會有特性,這特性可以表示為一個transfer function,
器材本身也是個transfer function,二者累積才成了聽進耳裡的聲音。
DRC做的事,便是加上一個逆反的transfer function在前面,
讓最終的聲音如同原始訊號,
當然,不可能做到100%,不過已經相當好了。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CD難道不是lossless嗎?

最近幾期音響論壇談了許多由PC或網路來的音樂,
看了看,似乎他們雜誌上的統一觀點是,

CD會失真,硬碟或FLASH上的資料不會錯誤

這個觀點不知是由何處來的...
他們的意思是讀取CD可能會出錯,硬碟或FLASH不會,無論你用CD player或是PC。

最簡單的反例,
預先壓好的CD-ROM,無論是ISO或Mac格式的,
其所有的硬體部份、讀取機制,都與music CD完全相同,只是差在file system不同而已,file system與資料正確與否無關。
CD-ROM除非嚴重刮傷,實在難得聽說會有出問題的狀況,
難道music CD就會錯誤嗎?

由技術觀點來看,硬碟其實與CD類似,都需要一些手法去確認、補救可能的讀取錯誤。
CD以坑洞或平坦作成Non-Return-to-Zero-Inverted coding,
如此一關一關除了減少錯誤發生,也能發現錯誤,甚至能補救錯誤,最差的狀況就是重讀直到正確為止。
硬碟其實也是類似的手法而已,光改成磁,坑洞改成磁性物質,不會比CD來的更可靠多少,
不靠那些coding/modulation/correction手法根本就不可能運作。

上回我試過用號稱盡力讀出CD上正確資料的EAC來實驗,與Media player沒啥差別...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2009/8音響展其他

這次去音響展,主要是聽特別針對CD做DSP處理的(其實也只是oversampling和digital filter),
除了PS audio之外,

Esoteric到底是否用上了高倍數的oversampling我不確定,
搭上的是Avantgarde Duo,已經相當不錯,
但音場深度不明顯,交響樂的弦樂有些刺耳,
我趁空拍一下掌,空間的殘響太長、太亮,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吧。

Ayre全套搭Dynaudio的老旗艦大喇叭
還好而已,不過不失,離驚艷還遠的...

Boulder我在文鴻的二、三間都聽到,其中一間搭上數百萬的Kharma,
亂...
通常這是電源或訊源的問題,也就是有一堆雜訊串入了...

Bluenote搭的是Triangle的最大號喇叭,
也是一樣,亂...
正巧聽到Bluenote老外對代理商說,他認為有失真...
或許是訊號saturation了吧,就看他們開始拿遙控器調整...

Wadia搭上Avalon,房間很小,音量也很小
聽來普普,去了幾次,老是有人在說話...

Bladelius倒是忘了搭啥,似乎是ASR?
亂...刺耳...

Meridian的Sooloos搭上自家的DSP喇叭
現場人員都不知道在幹嘛,老是說話,而且音量很小,完全聽不出啥來...

Linn的DS系統音量也是超小,簡直是靜態展
反倒是裡面間放LP,才是他們的重點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2009/8台北音響展最佳聲音




這次音響展最佳聲音,我會給803的PS audio + GamuT。
PS audio用的是上回提過的那套24bits/176.4KHz非傳統式的CD player PerfectWave(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2/ps-audiocd.html),
GamuT用的是前後級amp和喇叭。

DRC微調



原作者提到一些微調的方式,主要是調整window大小,共有六個可以調整。

這是simulation左聲道微調前後的差異,為凸顯差異,設定為1/6 octave smooth。
看起來大半差異不大,僅有400Hz左右好一些,大約可以壓低0.8dB。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DRC使用小技巧---impulse的最高點

DRC有個部份讓我踢了鐵板,花了二、三天才搞清楚怎麼回事,
產生filter的程式drc,可自動找出輸入的impulse reponse檔中impulse的最高點,
但這部份只是隨便寫寫,找到的可能是echo的最高點!甚至可能是反相的最高點!

因此我寫了個小程式,用以找出真正的impulse最高點。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DRC使用小技巧---頻率響應設定

DRC有二個頻率響應可以設定,
filter後的目標響應,
以及,microphone的頻率響應,這當然是為了校正microphone用。
輸入的形式是text檔,每行以頻率、振幅、相位順序列出,間隔用空格。
第一行的頻率必須是0,最後一行必須是sampling rate的1/2。

然而,有個小地方要注意,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喇叭該長怎樣?


上回在討論訂製獨特的喇叭時,想對外行人介紹喇叭的基本結構與限制,
目的在規範限制範圍,以便讓設計者知道能發揮的空間有多大。
這問題,其實就是,喇叭該長怎樣?

一般說到喇叭,印象總是個方箱子,
喇叭真的該長這樣?
若是以技術觀點來看,什麼是喇叭的必要?什麼是非必要?
簡化起見,只先談錐盆動圈式單體。

箱子並非必要,可以做成無限障板式,那等於是嵌入牆中;
也可以是必要,為了加強低頻;
先不談無限障板式,還是以有箱身的設計來看。

那,該是個方箱子?
沒這回事,方箱子只是因為加工容易,標準化容易而已,
喇叭需要的只是個共振箱,正如提琴並不長成個方箱子,容積對就行了,
方箱子反倒容易有共振問題。

而且,需要共振箱的只是低音,中高音並不需要共振箱,
但需要障板,以免後方的聲音也傳出來。
這障板,當然是指無限障板,這,也超出我們討論的範圍,
所以還是需要個箱子,讓背波不傳出來。
當然也不必是個方箱子,甚至不用算容積。

只是箱子又會出另一個問題,背波會在箱內來回震盪,進而影響震膜的運動,
且震膜推動密閉箱中的空氣也等於一個負載,也會影響震膜運動。
這對低、中、高音都會有同樣的影響。
最好能夠消除背波在箱中的能量。

這樣一討論,耶...這不就是B&W鸚鵡螺的設計?

一個劃時代的設計,其實不過是回歸原點而已哪~
我們所熟悉的喇叭的長相,反倒是一開始就妥協、變形後的產物...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DRC校正範圍


左下方是校正範圍,WE是參數。
也就是說,DRC校正越是低頻越多,
因為我們的聆聽空間本質如此,低頻比較需要校正,會在空間中殘留較久。

高頻校正較少還有個原因,高頻波長太短,聆聽者耳朵位置一動,所得結果便大不同,無法實用。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DRC校正--Stanley系統Impulse response

這是Stanley系統的Impulse response,校正前的高頻響應非常差。
這是右聲道,與左聲道近似。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DRC校正--Stanley系統振幅頻率響應


這是Stanley家的測試與simulation結果,
藍色是原始的振幅頻率響應,1/3 octave smooth;
另外二條則是校正後simulation結果,1/6 octave smooth;
目標響應是40Hz以上依照聆聽室最佳響應略微衰減。

他家的環境與我的非常近似,房間尺寸與喇叭大小都差不多,
喇叭擺法也近似,不過他擺的比較偏中間,二隻之間距離較近,
空間中的桌椅也比較多。

原始訊號的最強的駐波也是最低頻在40Hz左右,這是由空間的最長軸限制住的。
高頻在6K以上便開始掉,這該是ATC喇叭的特點。
simulation結果可以拉得蠻平直,實際聽起來確實高音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不過時間不多,沒能多試聽。

這是右聲道,駐波非常嚴重,喇叭擺的比較靠牆角的關係。

左右聲道在1.5K~2KHz間都有顯著的衰減,可能是crossover點。
450~1.2KHz都相當突出,或許這也是ATC喇叭給人中頻較厚實的感覺的原因。
右聲道在60~450Hz衰減的相當嚴重,可能是聆聽位置左側一公尺處一道短牆的關係。

這次的測試加上我這邊的測試,
顯現以臺灣常見的小公寓客廳的尺寸,總是會有嚴重的40~50Hz左右的駐波,
往往比中頻還高6dB以上,甚至可以達到12dB,
這種環境下的音樂必然嚴重的被扭曲,音量幾乎無法開大,細節自然嚴重的喪失,
要談平衡的音樂,難矣...

這樣的環境,縱使用上如Stanley一般,總價數十萬的音響,也是沒輒。
採用DRC,或許會有些缺點,但至少可以得到相當平衡的聲音,
而且,成本,可能是零。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DRC校正測試--Impulse response oversampling


這是經過oversampling之後的Impulse response,
右聲道,綠、褐、藍分別為未校正、simulation、校正後。
顯然校正後改善非常多,接近理想波形,pre-ring相當小,
且幾乎與simulation重疊,因此可以simulation結果直接代替實測作為評估用途。

這是左聲道,也相當不錯,
但校正後的實測結果與simulation差異較大,可見得左聲道的失真較大,
大概前陣子被我惡搞弄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