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這個嘛,是因為我老了...一大二小和兩大一小的實在太重,搬動不易,每次要搬動都要運功提氣,太辛苦...所以開發這款只有一隻大的,比較輕,自己就能搞定,不需要找幫手。
反過來說就是,一大二小和兩大一小的要停產啦~二款都只剩下最後一隻,欲購從速喔~
一大二小和兩大一小的好處嘛,三箱變一箱,省空間,價格也低一截囉~
隔離變壓器這東西嘛,鼓吹了十年,大家都很熟悉了,也不用再多說,最近都是顧客發個訊息來,匯款,寄貨,很乾脆。
以下列出規格:
整首歌曲有別於以往的製作方向,錄音與混音特別著重於歌曲製作橫向的探討,完整收集不同工程師對同一首歌的美感詮釋。錄音之後,混音與母帶後製工作,均交由不同工程師各自完成多個的版本,結果並邀請會員在不同聆聽環境舉辦聆賞會,感受不同的音響差別
搭配廳內音孔、反音板及吸音簾等設計,可因多元類型演出,調節室內吸音值,提供最佳的聲學效果!
音訊工程師可以使用 PixelPlayer 音樂應用程式的人工智慧技術,改善樂器聲音太小的情況,或是關掉背景裡的某些聲音。Zhao 說此舉可以幫助音訊工程師改善現場錄音或重新錄製音樂。這麼說,人也是學習才有這能力囉?
研究人員不斷研究將深度學習用於解決雞尾酒會問題,目的也是為了改善助聽器。
一個樂手要準備演出一首歌的時間,
有譜的話半小時到兩小時不等(視難度、要求、該樂器比重),
沒有譜的話一首要加上半小時到一小時(視精細度要總譜就更久),
如果拿到是demo要編曲就要再加半小時到一小時,
最大值打個七折算平均準備一首歌需要168分鐘。
如果一個set唱八首就需要22.4小時準備,
加上練團彩排10小時,
演出、試音、等待4小時,
這樣他人生的30幾小時就奉獻給這個工作了,
詞曲3萬+編曲3萬+混音2萬+後期母帶處理4千+製作人費用3萬=11萬4千元=大爆炸古早類比時代更是不得了啊...
音樂節的第一屆只有三四間公司參與表演,團隊的幾位成員也都是利用下班時間的工程師們。消息傳開後,開始不斷有新的公司加入,直到現在已經有十間公司的不同樂團來共襄盛舉。表演時,都是以公司為單位來分配表演時間,音樂節的舉辦走到現在,整體的流程都已經十分順暢,唯有資金還是由這些工程師們自掏腰包,或是由各公司的社團負責部分的經費。
(1) 只有 25% 的人會看產品說明書,並使用產品所有的功能。我說啊,那位有認真看過劇院擴大機的使用手冊?連遙控器都不知道怎麼用吧...
(2) 看說明書會引起人的煩惱和負面情緒。
(3) 年輕人比年紀大的人還不喜歡看說明書。
(4) 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喜歡看說明書。
(5) 男性比女性有可能會看使用說明書和使用產品所有功能,但兩者適應新產品所需的時間和正確使用率沒有差異。
(6) 大家買東西的時候,喜歡選擇功能比較多的那一種,但使用後就會嫌那些功能複雜而無用。
1960年代早期以強調重低音聲軌的斯卡樂(ska)、抑或1960年代晚期的洛克斯代迪舞曲(rocksteady)、還有1970年代的雷鬼音樂(reggae),皆是為了在白熱化的「聲音對尬戰」(sound clashes)裡拔得頭籌且克敵致勝的技藝創作。
Dub正是發展自這樣的組裝音響文化:為了在各類戶外街頭的聲音對尬戰上獨佔鰲頭並扳倒對手,音樂家們必須在技術、製作、表演上不斷精進;錄音師們利用各式勁熱舞曲的黑膠打碟採樣,為原聲器樂的演奏製造音效與節奏。這種利用不同後製剪輯技術創作而成的獨一無二作品被稱為「獨家打碟黑膠」(dubplates)。這些去掉人聲、重新複製拼貼的流行歌曲「器樂版」,只獨家提供給音樂主持人(deejays)在各式街頭室內外舞場表演使用。而作為舞場裡泛聲的平台,「獨家打碟黑膠」讓音樂主持人能透過節奏律動,與他們的聽眾「攀談」(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