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測試時順便試試MacBook Pro的光纖輸出,這個CODEC用的是Cirrus Logic HD,
sampling rate可設定為44.1、48、88.2、96KHz,bit depth可設定為16、20、24、32,
我手上的CS8414 S/PDIF decoder可以解最高96KHz/24bits,
因此拿CD的44.1KHz/16btis與88.2KHz/24bits比較。
訊號源當然也只有CD,還沒抓到88.2KHz/24bits的...還是聽蔡琴的月光小夜曲。
以iTune播放,iTune上並沒有可以調整sampling rate/bit depth的設定,因此只調整driver。
效果呢?
並不會差異很大,但認真聽,絕對聽的出來,
差異之處與上回談dither(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8/dither.html)或noise shaping(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9/noise-shaping.html)類似, 也就是音像顯然浮突許多,空間感明顯,細節更豐富,更柔,更不刺耳。
上回談到音響論壇的說法(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7.html),我完全同意。
以iTune播放,oversampling十之八九是由sound card driver負責的,driver也沒有參數可以調整(Mac OS一向如此...),
若是能加大參考的window大小,應該能讓聲音更好...
Audacity便有這種二種設定:fast及high quality sinc interpolation。
再試著以Audacity播放,Audacity與sound card driver都設定為88.2KHz/24bits,
切換二種interpolation方式,聽聽差異。
這次的差異更小些,不過還算是明顯,差異處還是類似。
月光小夜曲第二段蔡琴的歌聲,以fast聽來較凝聚,歌聲像是出自一個小範圍平面處;
以high quality聽來,則反倒鬆散開,卻覺得更是自然,有立體感...
這些一點點些微的差異,每調到更好的狀況,總會覺得較差的設定有點索然無味...
這還真奇怪,怎麼之前還覺得相當不錯,立刻就可被比下去,成了索然無味...
人哪...真是由奢返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