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pozxrUoUboY
各位不知道有沒有在看F1賽車?或許你知道,並不是每個車隊都自己研發製造引擎,有些引擎供應商同時供應給幾個車隊;那麼用這些引擎的車性能都一樣囉?才怪勒~引擎只是核心,周邊所有一切都不同,結果當然也大不同。
所以說啊,那些問我DAC用那個IC的,我都懶得理,保證是不會買的外行人;外行還要亂抓稻草當救命浮板,根本毫無判斷能力,只會隨著風向亂飄。
引擎這種東西,有個扭力 vs 轉速曲線,個別差異很大;DAC IC勒?有類似的差異很大的特性嗎?說的出來嗎?說不出來那憑啥說用那個IC比較好?經驗?還是風向?
經驗是客觀的嗎?是可通用於普世的嗎?
在facebook上問,眾人的回答完全沒提到哪個聲音比較好...怪怪...不是音響迷嗎?最重要的不是聲音嗎?那,這二種組合聲音會有優劣?Yes,重點在gain;大多數後級的的輸入範圍是1Vrms輸入就能全功率輸出,綜合機也是;而前級多半有20dB放大,如果二個組合聽同樣的音量,實際上訊號過前級必須比綜合機多衰減20dB,再多放大20dB,真是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只會更臭而已...
這曲出CD囉~非常精彩!動態驚人! https://www.erumatsumoto.com/product/eru-matsumoto-cd/
談到空間對音響的影響,總有人開口閉口就是低頻陷阱,真懷疑他們是否真的做過...我有顧客真的做過喔...還用了二隻主動式,還不是來找我用DRC,而且,用低頻陷阱就搞定了?問題只有低頻?
有個詞叫直接音,想像,喇叭發出的音波像個球一般擴散出去,直接抵達你的耳的就是直接音,這很直覺;
不過各位有沒有想過,直接音是否是20~20KHz都有呢?這問題似乎很奇怪,和頻率有啥關係?表面上是沒關係,不過,換個觀點,你可以聽見幾Hz的純淨直接音,完全不會受到間接音干擾的直接音?
前兩天去配眼鏡,店家問到要不要抗藍光鏡片,我反問:那到底有沒有實效啊?
店家老實說:商業語言。哈...
試問,音響有多少這種沒營養的噱頭?喇叭的bi-wire端子就是,只是製造99.9%的人的麻煩而已...前陣子就有顧客的喇叭沒低音...跳線掉了...不知已經這般聽了幾個月...哈...
另一個我常被問的,貓窩的DAC2.2與DAC3能不能跑192KHz sampling rate?
如果你買了某隻數十萬的DAC,發現加上貓窩UF1聲音大改善!就會知道為何我要堅持在DAC內建USB隔離(UI1),縱使只能跑到96KHz了。
到底你手上是有幾曲192KHz啊?
對於那些懷疑DRC會在音樂中加料導致聲音不佳的人,我只能翻白眼...
你老兄聽空間加料15dB以上駐波幾十年還一直在說聲音很好,是憑啥來懷疑DRC會讓聲音變差?
那個用DRC的人不是因為聲音全面性都巨幅改善?
你自以為有腦,難道別人沒耳嗎?
透明度?一堆回音疊加的聲音是憑啥來談透明度?
一個人可以清唱,一堆人清唱就叫合唱了,一堆回音不就像是一堆人清唱?
嘿,絕大多數台灣的音響迷根本連自己擺喇叭的空間回音很明顯都充耳不聞啊...
我寫這篇也不是給那種自以為自己有腦的人看的,而是給我的潛在顧客看的,
哪天我標價五十萬那些自以為有腦的人就會有興趣了。
這篇談到當前台灣vinyl市場銷量、成本、通路等細節,值得細看。
https://www.facebook.com/youthmusicbox/photos/a.482067198488122/4106111606083645/?locale=zh_TW
三位評審級的討論二個獎項的演變,與未來可能性,最後那段我很贊成。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金曲獎-金音獎-難道是小圈圈關起門自己玩的遊戲-feat-音樂作家-brien-資深樂評人葉雲平-blow/id1526309142?i=1000495649339
顧客要評估喇叭,找我去裝DRC,DAC是我的2.2,擴大機是Audionet MAX,訊號線也是我做的,隔離變壓器一大一小都有,TC1也上了,這全套該有相當把握能評斷喇叭的實力...
聽了幾曲,嗯...不太滿意...不對勁啊...有些高音一直衝出來,低頻也覺得不夠力...嗯...三條電源線都不是我做的, 湊巧當時我還有帶二條,DAC的電源線先換,好多了...高頻不會亂衝了...
剩一條,先換右聲道MAX的吧,噢~低頻夠力啦~
續聽,還是不滿意...覺得有點暗...有點悶...巡了巡...呃...TC1為何沒接地!
抓出接地線,搞定~透明度對了!動態大了!(該是因為高音明顯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啊...好了,搞定了,不管聽那曲都覺得相當不錯,只差在沒有超低音,音場深度與音像實體感比較弱而已。
唉...差點誤殺一對喇叭啊...
是誰說翻唱沒價值得獎?
難道歌曲的最高價值只出現在首次發行哪個版本?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49235515269937&id=100005505068247
歌手站在台上唱歌這事大家都知道,寫歌的人就很少站上台,偶有上台,要嘛就講講歌詞背後的故事,要不就是聊聊創作心得的分享,就是場演講。
我做過一百次民意調查,聽演講的人最怕暴雷,台上一個梗,台下笑翻天,可就有個傢伙一整個臭臉,不用懷疑,他肯定之前聽過你的演講,而此刻這個橋段他聽過了。
可是我就不懂,我認識很多歌手,每次在台下聽他們唱歌,也就那兩首,而且一唱二三十年,你要是發現第一首唱完,身邊鼓掌尖叫的人,忽然像被點穴般安靜下來,然後擺出一張臭臉,不用懷疑,那就是台上那傢伙假gâu換了曲目,這歌沒聽過。
高段啊~
又,聲音非常細緻,想說,怪怪,難道我錯過這張配樂嗎...
挖出CD來,呃,真爛...平均振幅很大,動態大壓縮,吵死了...
各位音響迷,如果可以,你會不會動手改電路、甚至重新設計製作電路與喇叭?
還是,繼續換線啦...這隻搭那隻啦...喇叭移動個1cm啦...搞些奇奇怪怪的墊、椎啦...
哪個影響大?
那些搞東搞西的時間如果拿去賺錢換隻更好的DAC、擴大機、喇叭,不是影響數倍?
真的手癢,就拿出你所有能拿到的毯、被、布,到處鋪看看,影響絕對比搞那些奇怪招數大得多,而且,絕對是正面改善。
音響迷談擴大機,常常會執著於A類、AB類的比較,在我看來,根本是個毫無意義的問題;
如果你有概念,應該知道A類很熱,耗電量是最高輸出功率的四倍,50W二聲道,就要總是耗掉400W!燙燙燙!根本很難實用啊...
而這50W,也不過差不多堪用的功率數字而已,喇叭靈敏度都在那個範圍,要啥音樂都唱得夠力,最好是有100W。
那,為何還是有一票人一直在談這個勒?我想有個因素,老問題,空間導致的駐波,因此低頻總是很轟;
https://www.facebook.com/majunren/videos/10158794006679100/?locale=zh_TW
邁向於斯屈達爾的路上》(我的伙計)
這首家喻戶曉的民謠,土耳其人聽到都要歡唱起舞的。
歌詞大意是一位女商人帶著她的伙計,在邁向於斯屈達爾(Üsküdar ,伊斯坦堡亞洲區大城)的路上遇上傾盆大雨,雖然伙計睡眼惺忪,袍子泥濘,女老闆說他還是很帥,帥伙計在女老闆身旁讓她魂不守舍。
女商人不顧別人眼光,看著伙計穿著堅挺的襯衫,一路上逢人便說:
伙計是我的!我心屬伙計,他好帥,他好帥!
談音樂的文,我大半都樂於分享,不管啥類型,尤其我很不熟的形式,除了明顯的爛芭樂歌...
談音響的文,那就難得了...往往會見到一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搞音響,還是在搞mastering自娛,也就是在搞音樂本身;
音樂可以有無限多種可能,用來創作音樂的工具(其實也是種音響),也該有無限多種可能;
但,用來欣賞音樂人以無限多種創意與無限多種工具創作出來的音樂的工具--也就是音響,就該只有一個唯一的目標--盡量完全無誤地傳達音樂人的本意,也就是傳真;
不該有無限多種可能,只有能力不及不得己的妥協而已;
別將妥協當作藝術,丟臉...也輕蔑了音樂人嘔心瀝血的投入。
Photo by Vlah Dumitru on Unsplash
為何以前的戲劇都如同歌仔戲那般,得要唱一堆歌?
這種形式甚至延續到電影早期,沒事就看到演員突然唱歌跳舞起來...如今的印度寶萊塢還是如此...
我猜是因為沒有如今的麥克風、音響系統輔助,演員在舞台上說話的聲音太小,遠處觀眾聽不清楚,於是改用歌曲形式,拉長拍子,才能放大音量;
如今的舞台劇雖然已經有音響輔助,演員的動作與台詞仍舊必須比較明顯,看慣了電影的我們往往覺得舞台劇表現方式顯得太跨張了...
不只舞台劇,許多電視上的戲劇也是,因為畫面比較小,表演方式也比電影誇張,很少如電影那般呈現演員的細部表情、動作。
同樣,歌劇為何那樣唱?歌劇院更大呀...不動用全身共鳴,音量哪裡夠...
https://www.pinterest.com/pin/559150109968021460/?rcpt=599823381528910895&utm_campaign=rtpinrecs&e_t=f25683ee735e480da0c55a4b921824c7&utm_source=31&utm_medium=2004&utm_content=559150109968021460&utm_term=3&news_hub_id=5127483892491662479&nic_v2=1a6zkBdFG&fbclid=IwAR0Xc8tPXo4zCKbWozLl3tICeLx6ohol4uHUrx_Nip6IcX3e_7cvcHk_nRw
看看無響室的地板長啥樣吧...音響迷搞所謂的空間處理,有幾人處理地板?全都在上面花功夫,有沒有想過,最強的反射音,也就是最近的反射點來自何處?
地板!為何不處理?
因為,不實用,沒招...
一般居家通常就是一張地毯而已...
最近我發展出一招,用榻榻米!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hpbb/viewtopic.php?f=4&t=11016&start=0
0:24 - 0:47: EXEC_SUSPEND/. (from Ar Tonelico: Melody of Elemia)
0:47 - 1:33: EXEC_LINCA/.(from Ar Tonelico: Melody of Elemia)
1:33 - 1:51: Blessed Messiah and the Tower of AI (from Vocaloid)
1:51 - 2:06: EXEC_LINCA/.
2:06 - 3:11: Blessed Messiah and the Tower of AI
3:11 - 3:26: EXEC_SUSPEND/.
有人買了24bits/96KHz檔案,怎麼聽來人聲動態沒CD好勒? 換一曲全頻段高中低音都有的聽聽就知道,哪個的全頻段比例比較真實?
16bits設定的對象是各式各樣的音響,絕大多數都是便宜貨,24bits則是好音響,便宜音響沒啥低頻,動態範圍小,於是,砍低頻比重,放大中高頻比重, 聽得清楚歌聲最重要,那些所謂的音響發燒片,人聲低音炮之類的就是同樣原理,樂器都很簡單,就是為了凸顯中頻。
喔,沒DRC很難談真實的比例,哈...低頻一定會太轟,中頻一定亂七八糟...哈...
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id=2m845Ln7q69yKOQENJrkebvGDYjglp&fbclid=IwAR0z7L7yN-_gLZCRfuwv8BNucAzIGqH_hjJTjV281JOIwOUSYRPc-x9-HB8
为什么所有巴赫的钢琴曲听上去都波澜不惊、没有太多起伏?谱面几乎看不到强弱记号?通常乐评家的一个解释是,因为巴赫的基督教信仰,拒绝人世间的激情,所以导致他的作品天然追求一种清澈空灵,没有强弱感。
这就是用艺术领域自己的逻辑去解释,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但是严伯钧老师是用“同构”的方法来理解这个事。他从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音乐发展史,结论就出来了。原来,巴赫所在的年代,能把音弹出强弱的钢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不管你什么力度弹琴,音量都一样。所以说,巴赫也想有激情,但那个时候的钢琴(羽管键琴)不允许。
這二種說法,你認為哪個比較可能是現實?
有些人根本就不理會我這問題,他們就是挑自己喜歡的那個答案,才不管現實是啥勒...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Af78MHltYT6MUS8XhQgTR?si=IJXXS4b0Q6-jz5NkBm2WrA&fbclid=IwAR36HSNc1ZWsxgc0AcDVhJvQe32S5s0firkIH5pEX_WtU9CGfTx-6nv27WQ
三不五時總會看到音響迷在internet上問說:買A?還是買B?
眾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見,說的幾乎都是:我認為$%^&...或者是:我的經驗%**^%...
怪怪,音響迷十八掌最後一招不是:聲音自己喜歡就好?
怎麼難得有人問問事主:到底你是啥聽啥音樂?
來,看看人家在啥地方實驗人的聽音辨位能力?無響室啊~
誰說有反射音才有音場?鬼扯...
https://player.soundon.fm/p/16a026dd-36a5-4d71-8392-7c86dc540b1f/episodes/5be09057-f1f0-49a9-9dc2-9a0dfa055682
去LALS聊到目前的聆聽位置低頻偏弱,往前移動一些比較好,我就說,那就移啊~順便拿掉前面那張超大的矮桌,這種東西在那個位置會導致嚴重的300~500Hz大凹陷,於是,阿興就動手啦~
https://player.soundon.fm/p/16a026dd-36a5-4d71-8392-7c86dc540b1f/episodes/90c6b0c1-9007-4a65-9f0b-3c025705083d
https://player.soundon.fm/p/16a026dd-36a5-4d71-8392-7c86dc540b1f/episodes/4ee969f5-eeb6-4605-8c29-b6a61f79080d
非常值得一聽,尤其年輕音樂人
眼前二隻DAC,倘若價格差不多,一隻可以餵比較高sampling rate的音樂,另一隻聲音比較好,你要買哪隻?
絕大多數人都選聲音比較好的,這毫無疑問,But,真實的世界的問題不會是這樣,而是:
眼前N隻DAC,價格差不多,聲音如何都還不知道,你要挑那隻先試聽?
多數人該會是:看那隻的規格比較好,是吧?
規格與聲音好壞有正相關嗎?以HiFi音響而言,那些規格數字多半毫無意義...
But, 沒辦法,無所憑依之時,只好比規格了...
Oh, 還有一點啦,看外觀啦...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4919818?fbclid=IwAR0-9yP9LMyHeGSKO35lsuEvgtIPRVToJRL74tizHIraPF14H2eoik6KiAc
鄧麗君,世人盛譽「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聲」,其生平演唱超過上千首的歌曲當中,就有約三分之一是翻唱
鄧麗君確實是最好的例子,我最喜歡的她的歌都是日本原曲台灣填詞。
一個音樂工業的年度代表獎項,理當由形成這個工業的作業體系中代表性的工作項目,做為評量的標準。
所以這些標準應該有什麼?
1. 歌者演繹
2. 詞曲創作
3. 編曲製作
4. 錄音工程
5. 文宣美學
每一項都應該有個80分以上,才能進入本年度最佳工業代表討論名單,這樣應該合理吧!
http://www.anitama.cn/article/065884684a48ad4d
押井守監督首先提出的要求,是想把太鼓引入這部的音樂,「因為聲音很棒,聽起來也讓人有躍動感。」然而川井敲打了之後,若是以太鼓的聲音為主,怎麼都和這畫面不符,如果以鼓為主的話,整體就會缺少旋律,整個畫面看起來像是黑白一樣,但這曲子本身很帥,川井怎麼也不想放棄,於是就問了押井,「不如把這首唱起來,怎樣?」在當時保加利亞女聲合唱團(Bulgarian Voice)在日本非常受歡迎,川井就想讓這種合唱形式配上太鼓的節奏,應該很棒,於是火速聯繫上了當地專門唱和聲的專業人士。結果他們告之,我們只會唱民謠,並不懂這種寫在譜面上的音樂。
川井也沒寫過民謠,這咋辦,好辦呀,雖然沒寫過民謠,但音頭是寫過的,這也是日本的古典音樂該懂了吧。當時試了一位唱民謠的聲音,正合適,但民謠是一個人唱的,就想如果能合唱就好了,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形式,押井守監督也摸不著頭腦,但想著「但不是很帥嗎,就這樣啦」,就成了之後的「傀儡謠」。
m.anitama.cn/article/f77f8c8c68f14054?utm_source=toutiao
使用 MOTU Digital Performer 10 軟體,彈著鍵盤或者吉他構思旋律;再給旋律編曲錄音。錄音時,他會從 Avid Pro Tools 獲取時間碼,再通過混音台錄到 Pro Tools 里。軟體合成器的聲音也全都是先過一遍混音台再錄音的。至於理由,很簡單:他一直都是這麼幹的
川井的作品製作都相當好,就算是早期的作品透明度與音場也是相當漂亮,他的混音台不知是哪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603912739627937&set=a.165309220154990&locale=zh_TW
翻唱一直都很重要,它是讓新一代的人,認識舊一代音樂的入口。
https://music.apple.com/tw/album/m%C3%BAsica-espa%C3%B1ola-en-casta%C3%B1uelas-con-jos%C3%A9-luis-rodrigo/1320216905?l=en
西班牙吉他與響板
這標題下的好!如果你的音響動態夠大,聽這個會很爽!當然有DRC才真的像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