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女戰記中見到這句
" 人類只會自以為客觀地接受自己能以主觀接受的觀念"
不過,有些電腦的USB介面不見得能用這麼長的線,請洽貓窩試用吧。
https://youtu.be/Wsh6i8SNi-c?si=98ZraF6xZ74jEB5s為何會耗那麼久?以這兩天另一個案例來說吧,小喇叭加上超低音的系統,架設設備時就見到喇叭沒toe in,嗯⋯實測呢,果然,17KHz就開始掉,20KHz掉了3dB⋯原廠寫的規格是到100KHz耶!Raymond當年在台北時也是這毛病⋯只好挪喇叭,再測,果然就拉平啦~原廠沒虎爛。
是不是可以 牽你的手呢
從來沒有 這樣要求
怕你難過 轉身就走
那就這樣吧 我會瞭解的
"吧"、 "的",這詞很妙,還是該說,很混勒?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yphoonminihorn?fbclid=IwAR2Q1rhyO9sgbFlNDS-Gw0s_l2P0OhGpTQVLPpYVxjdibJ5Y_DcuD5B7BdU
這東西實在看的我頭暈眼花完全不知道在說啥⋯
說穿了,就是類似音響迷在喇叭下擺各種墊材會改變振動模式,好笑的是,那個啥應用物理系的報告,就長這樣而已?不是應該頻譜分析?看那些頻段凸顯那些減弱?
前幾天這篇 https://records2ear.blogspot.com/2024/01/stage-plus.html ,在facebook上有二千個讚,八百多分享
其中有多少音響迷?看留言就知道比例,很少啊⋯可見得樂迷也在乎音質,只是沒耗那麼多功夫去研究;身為業者,該是讓這些樂迷能最簡單快速的取得最佳音質;然而,實際上,最麻煩的是,如何讓他們不被音響迷那些亂七八糟的鬼扯、捕風捉影嚇到或誤導繞了一圈又一圈⋯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82159507261064&set=a.407727954704222
根據《美國版權法》音樂版權可以分為兩大類:
1) 錄音權(recording rights):這涵蓋原始母帶、錄音等,所以,這也被稱為母帶擁有權。誰掌握了錄音權,也控制了如何在數位、實體音樂中的複製(duplicate)和分發(distribute)。像是,下載或串流媒體平台的數位版,以及 CD 、黑膠唱片為載體的實體版。
錄音權通常由唱片公司所擁有,這也是大機器唱片和泰勒絲合約中規範的所有權。
2) 發行/出版權(publishing rights):這涵蓋了歌詞、旋律以及基礎的作曲,又被稱為音樂作品的擁有權,這通常由詞曲作者或出版商擁有。
泰勒絲母帶的爭議點在於:前六張專輯的錄音權不在她身上,而是跑到了 Shamrock Capital。
她的解法是重新錄製跟以前一樣的歌曲。
不過,大部份藝術家和唱片公司的協議,都會有一條限制是在專輯發行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重新錄製歌曲,通常時間會抓十年。
泰勒絲在原始合約中,也有這個規範。所以她在 2019 年決定重新錄製早期專輯,但實際上她是到了 2020 年才正式重新錄製 – 此時原始合約的重新錄製限制才到期。
你應該見過戲劇裡有這樣的場景,某人重傷後消失,他人勸其愛人說他已經死了⋯這愛人吶喊:他還沒死!
卡帶死了嗎?還有人在製作卡帶與錄放音機勒~那,再問一次,卡帶死了嗎?失禮了,不知道你是卡帶的戀人⋯
喔,你是CD的戀人啊~抱歉⋯
啊,你是vinyl的戀人啊~對不起⋯
啥,MD?
呃,DVD audio⋯
哇!八軌匣式帶!
購物為何讓人快樂?總不會是錢丟出去讓人快樂吧?當然是因為換到的事物讓人期待。
如果換到的不如預期呢?那更是難過⋯如果那筆錢不小⋯
你確定你換隻音響會更好?好多少?值得嗎?
我說啊,空間轟的亂七八糟、中頻音色大扭曲,你真的確定原本的音響不好?會不會是誤殺忠良?
喔,音響愈好,低頻愈好,就轟的愈難過喔~
"可以開窗抽煙嗎?"
"好"
早已忘了送她回家那近一小時談些什麼,也記不得昏黃燈光下她的容顏,只記得這段對話。
選好樂章,就可以將黑膠唱片的號碼、作曲者名、曲名填寫在點曲的本子上。
但留意演奏時間太長的樂曲、近代的、音諧起伏不定等不能讓人靜心聆聽的樂曲均不能挑選喔!
而每位客人只可挑選一首樂曲(即約一枚黑膠唱片的時間)。特別要注意的是,馬勒的曲子要等到週五或週六才能點播喔!
這喇叭嘛⋯難免⋯
我想開的音響茶店就是要能唱各種乒乒乓乓的音樂啊~
現在只有iOS/iPad app,沒有Mac版。
至於獨立一個版本的原因嘛,我想是因為meta data介面,iTunes是以藝人為導向,西洋古典樂複雜的多,往往是作曲家、演奏者、指揮、獨奏者、樂團、場次、年份⋯一大堆資訊組合而成
如何改善音響表現,他的喇叭、擴大機都不錯,需要處理的周邊細節,於是列出一些事項;其實,絕大多數音響該處理的也都相同,因此整理一下發表。
基本原則,給器材良好的工作環境,空間以及電源,還有排除雜訊干擾。
首先解決最大的失真來源--空間,DRC是最簡單方法 https://youtu.be/hpIWLasmfCM
DRC並非完美,總有其能力極限,可能的話,盡量減少DRC負擔,重點在,中低頻交給DRC,高頻以軟質材料吸收,壓低殘響,例如布簾 https://youtu.be/GpFtdIZtFAc
若可接受,地板加上地毯,盡量軟質長毛,重點位置在第一反射點。地毯確實清洗不易,可在上面舖上一層絨布,清洗絨布即可。榻榻米也是個好招數 https://youtu.be/wQUf2H7SQs0
DRC校正不只針對空間,也包含喇叭,喇叭的高音愈偏離軸線衰減愈嚴重,DRC必須硬拉,會吃掉些headroom,影響解析度,因此,喇叭角度轉向聆聽者 https://youtu.be/JDWNvXw9H7g
器材首要給純淨電源,實際有意義的招數就是隔離變壓器,濾除一般器材內不處理的common mode noise。
https://youtu.be/DXi62mRmZ6Y
https://youtu.be/kdhia13hJTs
再來檢討架構,如果只有一個訊源,首先建議跳過數位時代實在不需要的前級擴大機,為了前級那十倍放大而多衰減訊號導致的失真,採用可調整音量的DAC,直入後級擴大機
https://youtu.be/umVI__Jw9xc
https://youtu.be/K0I_oeaw2sw
DAC嘛,貓窩就有 https://youtu.be/WFifYCmmwS8?si=Bk_6GzZNrFBIEzRn
再來就是排除雜訊,首先確認地線確實接好,器材必須接地,機箱與線外圈才能有效形成屏蔽,與周遭環境/大地同電位,不交互影響 https://youtu.be/sULwSf0Z9Fk
訊號線盡量採用XLR,能排除RCA線因為交流電源感應導致的哼聲,人耳對哼聲雖說不敏感,但仍舊可聞,音樂中總是存在哼聲顯然非上策,排除後方能展現沈靜感。XLR還能排除任何器材內電源都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部分雜訊 https://youtu.be/GjN1kC6FNbo
如今大多聽線上音樂,用電腦最方便,任何一家線上音樂都有,支援也最充足;DRC也必須用電腦跑;但電腦的signal ground雜訊大,必須阻隔之
https://youtu.be/BFW3paLLTDA
https://youtu.be/Wsh6i8SNi-c
最後,因為UI2系列而發現的,擴大機吃電重,同樣也會導致signal ground浮動雜訊,因此加上TC2,類似當年真空管機的極間變壓器,只傳訊號過去,不接通signal ground https://youtu.be/FT4RDYaap6k
額外的,極低頻,若是喇叭實力不足唱不到20Hz,可以考慮加超低音,對音場深度、音像實體感、音樂張力有明顯改善
https://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20.html
https://youtu.be/Ar4bvFLbYlA?si=L0tng54djzuD0O3y
不過,極低頻段受空間扭曲非常嚴重,倘若聆聽位置就是極低頻段的駐波節點,加上超低音也是無用(別搞超低音與主喇叭不同相這招啦⋯接不起來啊),必須移動聆聽位置,而且是動輒一公尺以上才有效
以上流程在多套音響上都驗證過,台中Joe那套也是 http://www.miaofoundry.url.tw/phpbb/viewtopic.php?f=7&t=3438
當然是慢慢漸進,畢竟對聲音的理解必須慢慢體會/學習;音響摸久的人都有許多執念或憑依,線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明明是被動的,只會扭曲/衰減訊號,眾音響迷卻當作萬能法寶,不管啥毛病都想換線解決⋯
不禁懷疑,那些專聽爛芭樂偶像歌的人,是不是聽不出歌聲中的感情啊⋯
想到之前見到說,人學語言的難處不是說不出,而是聽不到,小時候沒聽過,腦中不會有那種機制能辨識。
或許那些聽不出歌聲中感情的人,也是如此?
二個版本都非常好,人家1979年唱這樣,拿來丟在如今偶像歌手臉上!
來個小林幸子的演歌版
https://youtu.be/Yl87pWEXHE0https://www.music-traveler.com/work/jobs-1?fbclid=IwAR2ziu3Vos8HmOBeFyrL-BfH1bx78mzfkngOvvm0CnkPAj2CiFPuq2CfnFY
久石讓與英國皇家管絃樂團合作這張,你可以先聽這曲 人生旋轉木馬變奏曲
https://music.apple.com/tw/album/symphonic-variation-merry-go-round-cave-of-mind-from/1680459073?i=1680459635
認真拿音壓計出來,看看我聽音樂音量,大概都在80dBC左右,換成dBA也差不多。這般音量我才會覺得夠了。現場演出應該都更高,就算是unplug也至少會高6dB吧⋯
一般人沒有DRC,以dBC測量該會更高。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26841833164381&set=a.1348851913855
建議三:報名金曲獎是否應酌收報名費,以價制量?用以提高評審費用或成立公用基金?
說明:
a、 所有評審得在45天內聽完24604首作品,
酬勞台幣8萬多一點,得扣二代健保,此費用是否合理可以討論。
b、 我承認我個人的評審品質其實並不佳,我有把每首歌都聽過,
但大多時候我只能給一首歌30秒到一分鐘的時間。然後我真的會因為你是權貴而多聽一點。
c、 因製作音樂門檻降低及網路歌曲暴增,
很快我們就會迎來一年3萬首以上的報名總數,
若12月報名截止、6月底7月初舉辦的慣例不變,
那麼我認為金曲的評審品質只會一路越來越低落,或看名字給獎。
d、 報名金曲獎是權利,但不應是理所當然,
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是否該建立?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568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post&fbclid=IwAR3Gkbg82MfdgdJvZNTF4hemCD6jZgWDwA45yJSxXUWRJTIKFeLPBBTh3Ag
提醒大眾類似ChatGPT的程式「就認知演化來說,還卡在前人類或非人類階段」,因為它們「最深刻的缺陷即是欠缺任何智能最關鍵的能力:不僅說得出現在是什麼狀況、過去是什麼狀況、未來是什麼狀況──這只不過是在描述與預測──而且還要能夠說出現在不是什麼狀況、以及什麼是可能與不可能的狀況,這些正是解釋(explanation)的要素、真正智能的標記。」
音響迷知道自己手上或線上那曲是單點錄音嗎?說來聽聽?
如果要比較樂器的細節,單點錄音會比多麥克風好嗎?若是,拿二個例子來?可別XX比雞腿喔⋯
請先搞懂人家怎麼製作音樂,別看了音響雜誌就開始品評音樂製作⋯